合肥新万博车城
你的位置:合肥新万博车城 > 新闻动态 >
寻找身边的教育烛光 | 垦利区胜坨中学刘峰:从“管理者”到“知心人”,一位心理校长的教育转身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0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寻找身边的教育烛光

五年前,我区原黄河农场退休教师寇其玉老人,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万元退休金捐给了黄河口镇中小学34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们。五年后的今天,受到捐助的学生代表到寇老师家中温暖回访,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寇老师的感恩之情。而这份温暖也在延续,我们正同步开展全区“寻找身边的教育烛光”活动,并在本公众号开设专栏讲述“教育烛光”事迹,展现我区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,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。

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守望。一位校长从管理者走向知心人的转身,诠释了教育者最温暖的初心——不是站在高处评判,而是走进孩子的世界,倾听、理解并陪伴他们成长。他,就是垦利区胜坨中学副校长刘峰。

一、在德育工作的困顿中看见“人”

展开剩余84%

从事德育工作近十年,刘校长说原来早已习惯以规则为尺、以处理为方管理校园秩序。学生迟到、打架、逃课,皆可纳入“问题—整改”的流程之中。秩序虽在,他却日渐觉察到一种深切的“无力感”,那些被规则暂时压下去的“问题”背后往往藏着孩子们无法言说的困境。

他逐渐意识到,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心灵的看见。八年级的一位男生连续两周在课堂上趴睡。起初,教师和管理人员将其归因为“叛逆”或“手机成瘾”。直至某次谈话中,他低声说了一句“没意思”便再不愿多言。家长被请到学校,面对儿子的“不争气”,情绪激动、言辞锋利,男孩低头红眼始终沉默。后来,班主任偶然发现他书包中的抗抑郁药物才得知真相:男孩的母亲半年前确诊重病,父亲长期陪护在医院,他独自生活、自我照顾深夜无法入眠,只能默默哭泣。他所需要的,不是批评与训斥而是理解与支持。

另一位九年级的女生成绩突然从年级前五十滑至二百名外,手臂上还有浅浅的划痕。教师猜测是“早恋分心”,谈话时她反复喃喃:“我对不起爸妈。”后来其母亲向刘校长哭诉,夫妻关系紧张常常对孩子说:“要不是为了你,我们早离婚了。”女孩将家庭矛盾全部归咎于自己,试图以成绩下跌和自我惩罚来“赎罪”。

这些案例,如一根根细密的针刺醒了刘校长。他看到过去工作的盲区:我们努力处理“行为问题”却未触摸到孩子心中的结;我们强调规则与边界却未给予他们倾诉与释放的空间。他开始思考:若教育者只做“秩序的维护者”而不做“心灵的守望者”,那么我们是否真正尽到了教育的责任?

二、从“消防员”到“筑墙人”

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如“消防救火”,哪里出问题就去哪里扑救。然而火灭之后隐患犹在甚至还会复燃。刘校长意识到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筑防。

2016年他参加了一场心理咨询培训。期间一位专家讲到:“心理干预的最高境界是‘治未病’即在孩子心理防线未被冲垮之前,就为他们筑起防护墙。”这句话如光般照进他的内心。他开始系统自学心理学,从《发展心理学》《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》到团体辅导、亲子沟通技巧,他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他明白了:问题行为背后往往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——睡觉可能是渴望被关注,成绩下滑可能是呼唤被理解,沉默可能是需要被接纳。

他逐渐领悟教育不应只教孩子如何成功,更应教他们如何面对挫折、如何关怀自己。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,孩子是否具备情绪的调节能力、是否拥有心理的弹性是更根本的教育使命。一种新的教育信念在刘校长心中生根:他不愿再做只会处理问题的“管理者”而要做懂得聆听的“知心人”。不是等问题发生了才干预而是提前走进孩子的世界,教他们认识情绪、表达压力、学会求助。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回归教育本心的觉醒。

三、中年转身,从“顾虑”到“坚定”

决心转向心理教育的那一年,刘校长46岁。摆在面前的是现实的重重顾虑:学习压力、时间冲突、周遭质疑。备考心理咨询师证书时,他常熬夜至凌晨,第二天仍要处理繁重的校务。有几次,他对着密密麻麻的笔记自问:“这个年纪,何苦这样折腾?”

时间更是奢侈,身为副校长,他负责政教、安全等事务;作为父亲,要陪伴年幼的儿子;作为儿子还需照料年迈的父母。所有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学习占满,周末赴青岛培训,夜晚写案例报告。儿子的一句“爸爸,你好久没陪我散步了”让他一度酸楚与自我怀疑。周围也不乏劝退之声:“安稳等退休不好吗?”“搞心理教育费劲又不讨好。”这些话不是没有触动。中年转轨意味着放下二十年积累的“成就感”,踏入一个全新领域,可能失败也可能被误解。

但他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回响:教育者的使命不是站在高处指挥,而是走到孩子身边,陪伴他们度过人生的低谷。最终,对孩子的爱战胜了所有顾虑。他说:“我不想再只做管理者,我想做那个能蹲下来,听孩子说话的人。”

四、从“拿到证书”到“走进心灵”

2023年8月,刘校长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,半年后取得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颁发的证书。但他清楚这只是起点,真正的挑战在于实践。

他自费参加“新阳光心理研究所”的强基计划、潜龙课程等系统训练,完成了20万字的学习笔记《觉察》,并在2025年8月的大比武中获优异成绩。如今他已是高级研修生,定期接受案例督导。更重要的是,刘校长将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视为练习的机会。他不再轻易评判而是耐心询问:“你是不是没休息好?”“你当时为什么那样做?”“你希望对方怎样对待你?”……

他面对的最大困难,除了时间与精力的撕扯还有来自周围的不解。有同事认为他“没事找事”,有家长直言“多管学习,少聊心理”。他甚至也曾自我怀疑,直到某天一位辍学学生的奶奶发来消息:“孩子说,刘老师没骂我,还问我喜欢什么游戏。这是他第一次愿意谈起学校。”这句话稳住了他的信心。刘校长明白:改变是细微而持续的,有时,一句真诚的问候,就足以点亮一个孩子的黑夜。

五、让校园有温度,让教育有灵魂

转变不仅发生在自己身上更蔓延至整个校园。刘校长毅然将办公室从副校长室迁至心理咨询室,亲自参与规划和布置,将原本单一的功能区划分为温馨的交谈区、宁静的阅读角与舒缓情绪调节区。如今,这里不再是“问题学生”接受训话的场所而成为了孩子们能够放松身心、坦诚倾诉的“心灵驿站”。

校园的“心理温度”正在悄然升高。学生求助意愿增强,一学年个体辅导超60人次,团体活动达15场。家长也从最初质疑转变为积极寻求建议,家长学校开课8场,开始关注“如何与孩子沟通压力”“怎样读懂孩子的情绪”。教育,终于不再是冰冷的条例与惩罚而是温暖的懂得与陪伴。

刘校长常说:“教育不是管出来的,是暖出来的。”他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始终蹲下身来,注视每一个孩子的眼睛。她倾听他们的脆弱,陪伴他们的迷茫相信他们的可能。

这场从“管理者”到“知心人”的转身,不仅是职业路径的转换,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重返初心——看见孩子、相信孩子、成就孩子,让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都被温柔以待。因为他深知:唯有被理解的孩子才能理解他人;唯有被接纳的孩子才能接纳世界。而这,正是教育最深远的使命。

“教育烛光”简介

刘峰,中共党员,垦利区胜坨中学副校长,高级教师。区教书育人楷模、家长学校先进组织管理者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分队组成人员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个人、优秀德育工作者,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先进个人、全省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师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。

作者简介

张宗远,中共党员,垦利区胜坨中学校长助理。垦利区教坛新秀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、书香教师,东营市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。

发布于:北京市